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 | 后台登陆
 
站内消息
栏目导航
教案设计
教师教育
教研活动
教学模式
教育论文
校本教材
校公开课
学案设计
站内搜索
 
联系我们

丹东市振安区高级中学
地址: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
电话:0415-4190012
网址:www.ddzagz.com

邮箱:ddzagz666@163.com

教育论文
您的位置:首页 > 质量兴校 > 教育论文
“教练式”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建
发布时间:2013/11/26 15:31:48 文章来源: 人气:4492

丹东市振安区高级中学

     杨本玉 

   

        内容提要:“教练式”教学模式就是要求以“趣”激“活”、以“活”激“动”,以“动”激“学”,以“学”激“练”,以“练”激“能”, 从而变“要我学”,为“我要学”,变“学会”为“会学”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始终遵循“生本”的原则,采取“激励”的方式,围绕“练”的核心,达成技能的预期。

   主 题 词:教练 模式 探索 创建

 

丹东市振安区高级中学是一所面向郊区招生的区办普及化高中。学校有教职员工73名,在籍学生有原来的300多名扩展到1300名,20个常规班列,还有三个美术特长集训班,一个体育特长集训班。从2007年到2013年,学校共计送出1089名高中毕业生,毕业率99%,为高校输送各类人才共计1035名,成才率在95%以上。我校在实施“教练式”教学模式之后,激励了学生的学习信心,激发了学习积极性,激活了学习氛围;“唤醒”了学生的“主体”意识、“主角”意识、“主动”意识,挖掘出了学习的潜质,开发了智力,提升了能力。一座“边缘化”的郊区学校,一类被“边缘化”的学生,在“教练式”教学模式的驱动下,以符合自己“校情”、“学情”的教学改革践行了“人人皆可成才”的办学理念。

 

一个现状引发了一个思考

学校办学伊始,区里就给我校定位为面向本区、面向农家子弟、面向三四类学苗招生的带有普及化高中性质的办学方向。因为我市的一、二、四三所市属高中录取分数线较高,我区初中毕业生的好学苗已被层层遴选拔走,剩下的三四类学苗就读高中就比较困难了。为了让我区百姓子弟能上得了高中,急民所需;为了他们能够上得起高中,惠民所及;为了他们能够上的好高中,解民所忧,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“三低”的办学方针:“门槛”低(录取分数线低)、费用低、起点低(从最后一名学生、最基础的东西抓起)。但这样一来,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地困难——进来容易出去难。如何让这些三四类学苗学有所成,少出“次品”,多出“成品”,一个无法回避的严肃课题就摆在面前,亟待解决。与此同时,一个令人堪忧的严酷现实又使难题难上加难。由于地域、经济发展和接受教育的不均衡性等原因,郊区学生既不同于市区学生,也不同于县乡学生,郊区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,这就是,既没有市区学生的较高的素养和教养,也没有县乡学生的朴实与勤奋。面对市区学生他们有自卑的心理,而面对县乡学生又会产生自傲的心态。概括起来,郊区学生的特点是“目光短、行为散、学习懒。”“短”“散”“懒”的特点导致他们在学习上无目标、无兴趣、无动力,无信心、无恒心。上课睡一片,自习乱一团,成绩糟一窝。这种状况在市属高中只是个类现象,而在我校则是普遍的现实。这样的学苗能否成才?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,迫使我们面对、促使我们思考,驱使我们解决。

 

一个共识坚定了一个理念

从唯物史观来关照学生的发展过程,我们不可否认一条基本规律——先天性因素对学生的制约是有限的,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,经过科学的训练可以完善其智力结构。从儿童时期的几次被劝退到爱因斯坦的“第三只小板凳”,大量以后天奋斗而战胜所谓驽钝最终成才的事实,无不佐证先天因素不是成才主因的道理。科学研究表明,人的大脑细胞约有140亿~150亿个,但开发利用不足10%,其余大部分处在“休眠”状态。即使像爱因斯坦等科学精英的大脑,开发程度也仅仅达到13%左右。按照这一推论,我们只要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式,科学开发大脑的潜质,让三四流的学生变得聪明起来,走向成才之路,是完全可以做到的。

维吉尼亚·萨提亚(Virginia Satir1916-1988)萨提亚是最早提出在人际关系中“人人平等,人皆有价值”的人本主义想法的人,凡事皆以人为本位,以人为关怀。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著重的是“你和我”,而不是“你或我”,关心的是“我们”,而不是“我”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,绝不可以复制的,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。萨提亚所做的,就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,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,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。萨提亚的冰山理论,实际上是一个隐喻,它指一个人的“自我”就像一座冰山一样,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,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,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,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“内在”。揭开冰山的秘密,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、期待、观点和感受,看到真正的自我。认识到自己的冰山,人生就会改变!学习也是如此,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“冰山”,即挖掘潜质,实现最大价值化的自我。

在这些科学研究的基础上,我们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,我们的“成品”战略适合我校的校“情,也是“可能”的。

孟子在《告子上》中曾提出“人皆可尧舜”的哲学命题,同时他又说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成为“尧舜”呢?“亦为之而已矣”,就是说关键要去做。2008年,我校正式提出了“人人皆可成才”的办学理念,遵循这一办学理念,我们开始探索一条适合我们“校情”、“学情”的教学改革之路。“人人皆可成才”的办学理念,正是后来的“教练式”教学模式创建的基点。

 

一个名人催生了一个模式

克里希那穆提,一位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,美国《时代周刊》称之为“20世纪最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”。他在《一生的学习》一书中指出,“不论我们是老师还是学生,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教育他人或受教? “今日的教育已全盘的失败,因为它过分强调了技术。由于这种技术的过分强调,我们便毁灭了人。” “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,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。”他认为,教育应该帮助我们发现那些“恒久不灭的价值”,唤醒一个人“自觉的能力”, 让他“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”。

克里希那穆提的论述使我们豁然开朗——教育的真谛就是“唤醒”的艺术!正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:“教育本身就意味着: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所谓“优等生”和“差等生”的真正区别,就在于是否“唤醒”了自我价值的认知,是否“唤出”了潜在能量的“井喷”,是否享受到了“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”的喜悦。教改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只有也只能是“生本化”。我们又从我校的体育特长集训班的训练得到启示,这些学生都是对体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,体育老师并不多讲体育理论和知识,只是充当“教练”并严格训练,学生便在体育竞技中各个“锋芒毕露”,高考的体育加试也年年出乎意料。在赛场上,是教练“教”,运动员“练”;在剧场里,是导演“导”,演员“演”;在景区中,是导游“导”,游客“游”;在超市里,是导购“导”,顾客“购”。教学何尝不如此呢?但是,我们的教学却是主客颠倒了。于是,我们的“教练式”教学模式就应运而产生了。

 

一个原则打造一种课堂

我们的“教练式”教学模式,概括起来就是以“趣”激“活”、以“活”激“动”,以“动” 激“学”,以“学” 激“练”,以“练” 激“能”, 从而变“要我学”,为“我要学”,变“学会”为“会学”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始终遵循“生本”的原则,采取“激励”的方式,围绕“练”的核心,达成技能的预期。

1、“教练”模式下的主客关系

第一、在“师”与“生”的关系上,强调以“生”为主体,“师”为“生”服务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,因此课堂的主角也应当是学生;课堂不是教师的展示,而是学生的展示,教师的作用是“教练”,教师必须把“赛场”还给学生,改变“教练”占据“赛场”的主客颠倒的现象。不管“运动员”如何“蹩脚”,“教练”绝没有代替“运动员”出场的道理。

第二、在“教”与“学”关系上,强调以“学”为主,“教”为“学”服务。教师的备课要从学生的角度着眼,考虑学生的“学”,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,考虑怎么教。因为学生不是“受事体”,而是“施事体”。

第三、在“讲”和“练”的关系上,强调以“练”为主,“讲”为“练”服务。“练”是“教练式”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,是“主体”。因为技能的形成,不是“讲”成的,而是“练”成的。没有一个体育明星是靠教练“讲”上领奖台的,都是靠“练”磨砺出来的。教练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精讲多练、巧讲精练。

2、“教练”模式下的流程设计

“教练式”教学模式的“主阵地”仍然是课堂,课堂学习流程的设计,在坚持“生本”的前提下,每个环节的衔接都体现出一个“激”字,一个环节“激发”另一个环节。在一个“单元”环节中,也体现一个“激”字,教师的激情、激励、激发,“刺激”学生“动”起来,“唤醒”学生的主体意识,主观意识,主动意识,使他们感到课堂是“我”的课堂,“我”是“主角”,“我”要展示自我,“我”要在这个“舞台上”“亮相”、“亮剑”、“靓丽”,获得展示的激动、认同的激奋,从而激活课堂学习氛围。在这个过程中,教师的作用不是“配角”,也不是“观众”,而是预设的引导、适时的“引爆”、精辟的点评。

要达到这样的课堂预期,教师备课就显得尤其重要。我们要求教师将教案、学案、训练案统筹为“教练案”,分为“教师版”和“学生版”两种,两案都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,设计大体的学习流程,规定《课程标准》要求的目标达成预期。学生的“主体”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,也要体现在备课中。各学科都组建了“导学组”,参与到教师备课之中,师生共同拟定学习方案,避免教师“闭门造车”。因为开放的课堂必然要求有开放的备课机制,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。

我校每节课是40分钟,我们采取的课堂模式是2+2,就是教师的引导、“引爆”、点评时间累计不得超过20分钟,学生活动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。流程大致如下:

第一阶段:课堂启动——“激”情。从预备铃到上课铃时段,学生高唱励志歌,教师登上讲台,师生共同高喊学科口号。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口号。比如有位语文老师的学科口号是:我是中国人,我爱中国文!这样做的目的是营造课堂的激情氛围。

第二阶段:课堂导入——激趣。我们学校流传这样一句话:“学,始于趣而成于恒。”兴趣是开启学生心智的一把钥匙,学生只有对本课产生了兴趣才能“唤醒”主动参与的意识。因此,每节课必须精心设计激趣导语,为此,我们还专门举行过“激趣导语设计大奖赛”。

第三阶段:目标展示——“激”动。教师或导学组公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,以目标激发学生动起来,同时分配学习任务,包括教师和各组分别承担。教师一般在预习的基础上,讲要点、要素、难点、疑点和学习的步骤、方法、技巧。

第四阶段:学习展示——激发。教师一般在预习的基础上,讲要点、要素、难点、疑点和学习的步骤、方法、技巧。之后,学生开始按预先设定的方式、方法开始互动、探研、展示。包括小组讨论、竞赛、辩论、演示等各种有趣的方式消化学习内容。

第五阶段:实际操作——激练。“练”,是“教练式”教学的核心阶段。首先是教师的范式。即教师按照答题的步骤、方法,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范式,向学生做出示范。其次是学生的合作演练,就是模仿教师的示范,进行集体合作演示性训练。第三是学生个人独立操练。最后是验收性的提升训练,增加难度,选择高考典型题进行限时训练。

第六阶段:总结测评——激励。首先是总结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,有什么收获,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,怎么办。然后学生出题,互相考测。最后教师出题,当堂验收。

3、“教练”模式下的训练方式

在训练的方式上,我们采取“分步演练、分层训练、分类推进、分别辅导”的“四分”模式进行。对于复杂的题或内容,将其拆分为“部件”,一步步演练,我们有统一样式的“单项强化训练快捷卷”,以保证训练的效率和效果。由于我们的学苗参差不齐,所以必须分层训练,就是同样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训练,编制不同难度的题,分为ABCD四个层次,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,成绩同等对待,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,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感。较低层次的学生我们鼓励选择上一层次的题,这样就达到了分类推进的目的。由于学生层次不同,教师的辅导必须是个性的辅导,分别进行。

4、“教练”模式下的激励机制

为了保证学习过程的有序性,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练习的有效性,我们还制定了“学科素养分”,将学习表现进行量化评定,以为激励的手段。这项工作老师并不包揽,而是由班级的“督学组”来操作,并且有周累计、月累计、模块结业累计,最后与模块结业验收挂钩。“学科素养分”包括课堂发言、作业、课堂纪律、自学验收等项内容,采取5分制,有奖优罚劣。比如,课堂发言精彩的一次加0.1——0.5分,一次不交作业减1分。小组完成任务最好的,奖励5分,获分后小组再分配给组内个人。这项制度的实施,大大激励了学生的荣誉感和学习的积极性,课堂表现更加主动。

 

附:参考文献

1、维吉尼亚•萨提亚: 《萨提亚治疗实录》、《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》、《新家庭如何塑造人》。

2、克里希那穆提《一生的学习》。

3、叶圣陶《大力研究语文教学,尽快改进语文教学》。

4、叶圣陶《语文教育书简-六》)。

5、王守仁《传习录》、《大学问》。

6、吴中民《构建高效课堂理念与方法》。